时间: 2025-03-06 14:12:35 | 作者: 天博BOB
“德国农村里,常常看到男人们坐在街边喝啤酒聊天,或者几个妇女围坐在院子里喝下午茶……为什么德国农民如此悠闲?原因很简单:他们已完全实现了机械化,不需要太多的人工劳动”。
说起外国农民,大家的印象就是广袤的大平原上,各种重型农机来回穿梭,农民只需要操纵这些机器,就能管好一大片土地,轻轻松松把钱给赚了,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。
然后对中国农民的印象就是,面朝黄土背朝天,在田里风吹日晒一辈子,翻地、播种插秧、打药,再到后面的收获,都得自己来,特别辛苦。所以一个个的,都是皮肤黝黑,手掌上遍布老茧和龟裂,也早早就驼了背,都是身上的担子压的。
然而,这种印象可能马上就要过时了,机器人下乡,会将中国农村打造成线 中国农民,沉迷高科技
有没有一种可能,这样的土味节目是最适合目标群体的。对于美国国防部来说,机器人穿什么、扭什么都不重要,只要给他们看明白机器人的灵活程度和稳定能力就可以了;对于广大中国农民来说,这一个节目用他们最熟悉,也是最接地气的方式,展现了最新的科技成果,非常直白地展示给他们看,机器人,已经具备实用价值。
更有意思的是,从评论区可以明显看出来,农村对于机器人的渴求,其实非常多样的,绝对不单单是种地那么简单。有人开心地写下,只要买个机器人,以后就可以让它
以后就不需要麻烦儿女照顾自己了;还有人看了AI合成的美女机器人之后,对人生有了新的规划,掏高额的彩礼结个婚,不如拿去买个机器老婆;还有人想让它帮忙建房子,有人想叫它看家护院,也有人只是想和它们聊聊天……
很多网友可能以为,喜欢赶时髦、经济条件也更好的城里人,对机器人的热情会更高,而真实的情况反而是,城市居民更多地把它当成面向未来的产品,看新闻图一乐,然后买买概念股赚钱,并没多少人急切地想把机器人抱回家。
大家在地理课上应该学过,我国的广义山区面积大约占到了全国的2/3,平原只占1/3,这造成了多达7亿亩农田分布于丘陵山地,传统的大型农机,很难在这些特殊地形施展,可能光是运到山上都很费劲。另一方面,我国不承认土地私有,土地流转是很复杂和困难的,使用权分散在家庭承包户中,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,现在户均经营规模7.8亩,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有2.1亿户。为了这几亩地,买价值几百万的大型农机,划算吗?
由于老一辈普遍文化水平不高,难以适应城市环境,农村呈现出了明显的代际分工,老一辈留在村里继续种田,年轻一辈则进城定居。所以迁移浪潮不仅造成农村总人口减少,还引发了
当人口外流影响到了农业生产,那么农村的经济自然就更上不去,各种设施开始逐渐荒废,各种商业服务也避而远之,买个东西得去十几里外,找个饭店都得去镇上,再往后面,各种公共服务也会开始缩水,学校合并、卫生院关门,2022 年,农村只剩下8.42 万所中小学,相较于2000 年减少了近40 万,如果干什么都不方便,那么大家就更不愿意呆在村里了,人口便进一步外流,最终,整个村子都不复存在。
近二十年间,中国的自然村减少了127万个,平均每天约有174个村落消失,这就是困扰我国的多年的农村“空心化”问题。
你代入农民的视角就会发现,麻烦的根源是人变少了,可又没啥办法能把劳动力从城市里拉回来,只能找个相似的替代品,很显然,人形机器人,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终极答案。
。在AI生成的假视频里,它们已经能够犁地、插秧,能收获、分拣,可能在农民的想象中,只要稍加训练,它们能承担所有类型的农活,像真人一样穿梭在山地丘陵里,处理各种复杂情况。
这也代表着,它们能扮演佣人,承担各种繁杂家务,能扮演保姆,24小时贴身照料,它们还可以是医生、是老师、是保安、是聊天搭子……在人口慢慢地减少的农村,一机分饰多角,填补儿女离开后的空缺,也填补公共服务萎缩后的空缺。
遗憾的是,离开了AI生成的画面,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,可能并没有农民朋友想象中那么美好。
9.9万元,而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,才只有1.87万元,哪怕不吃不喝,也要攒五六年才可以买上这么一台乞丐版机器人。
要是他们真的买回去,可能还会发现不太好使。这玩意的理论续航,只有2个小时,要是干重体力活,估计还得缩水,不是在充电,就是在回家充电的路上。而且目前市面上的机器人,与AI的融合程度都不太够,做不到你演示一遍动作它就学会,在大多数情况下要遥控或者单独编程,才能完成细致的农活,这使用成本就高了,只能说,还需要一些时间沉淀。
不过也不用悲观,人形机器人只是众多高科技的结晶而已,它来不了,相关的技术能先下放嘛。
全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25万架,为全球第一高,无人机年作业26.1亿亩次,覆盖了中国1/3的农田。
而且无人机的用途还不止这一个,配备多光谱相机的无人机可实时捕捉作物生长状态,识别病虫害早期症状,新疆棉田就通过无人机热成像技术,提前发现虫害,减少损失20%,无人机还能够准确的通过土壤肥力差异调整施肥量,或在特定区域精准补种,提升资源利用率。
自动旋耕机、自动插秧机、自动收获机、自动采摘机、自动植树机、自动嫁接机……
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养殖领域,从巡检,到饲料投放,到最恶心的铲屎清洁,都有智能化系统和机器人能代劳了。在一些高度自动化的养殖场,三个人就可以管理上万头猪。
让养殖户头疼的防疫问题也得到解决,以前你得挨个去抓猪,然后让医生扎针打疫苗,针一戳,猪就瞬间开启狂暴模式,抓都抓不住,一天下来人都虚脱了。现在用专门的疫苗接种机器人代劳,直接通过AI标记哪些猪接种过,哪些猪还没打,然后伸出机器臂,用无针注射器把疫苗瞬间打进去。无针注射是用高压把药水送进体内,痛感比较小,也不怕猪受惊挣扎后,针头折断在体内。
就像我们前面说的,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,各种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都开始缩水,而新技术下乡就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。江西、广东等多省份的农村,都慢慢的开始兴建村村通智慧物流快线,
虽然人形机器人还没有飞进千家万户,但高科技下乡正在飞速改变广袤的中国农村,
更令人期待的是,高科技下乡之后,与农民们强大的创造力,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。
发声警报器,还分水力驱动和太阳能驱动两种,结果呢,连家猪都吓不到,还有野猪被警报声激怒,直接就冲了过来,发明家差点人生重开。
还有人嫌杀黄鳝太麻烦,搞了个滚轮系统,黄鳝被卷进去,经过刀片就会被切开,然后实践证明,黄鳝浑身都是粘液,不是被滚轮弹出来,就是直接卡两组轮子之间,搞半天都处理不了一条,估计黄鳝都在哀嚎,“求求给个痛快吧!”
好笑是好笑,但《我爱发明》中也有很多天马行空的创意,经过漫长的改进后,成为了真正的实用技术,或者给其它人指引了方向,开启了一条新的赛道。
但是当自动化控制技术逐渐成熟,并且成为白菜价之后,这个点子被慢慢的变多的厂商采用,如今大江南北都有很多养殖户使用自动喂食船来管理水产,自己不用再费心费力了。
这些灵感可能大部分都不符合基本的科学常识,或者实现难度过大在当时没法落地,但你总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宝贵闪光。
就像我们前面说的,城市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,有着面面俱到的服务,很多高科技在这里只是扮演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。
当你要在一个非常成熟的生态系统中,加入新的角色,往往只能填补缝隙,还要被老角色阻拦,发挥的空间有限。
缺人、缺钱、缺服务的农村,反而是个更加广阔的天地,处处都有空位,需要新科技去支撑,对于国家而言,这关乎粮食安全,对于农民而言,这是改善生活的关键。
备案号:粤ICP备19039425号 主要专业从事机器人系统维修,变频器维修,伺服驱动器维修,直流调速器维修,触摸屏维修, 欢迎来电咨询!
友情链接: 天博BOB | 天博全站app网页版 | 天博app下载地址